糖廍文化園區名字裡面的「廍」
意指早期煉製蔗糖的草屋
主要是由「榨蔗棚屋」及「煮糖間」兩部份所組成的
「廍」(ㄅㄨˋ)指台灣早期的製糖所
非中文古有用字
而是閩粵移民來到台灣後發展出的語詞
在清治時代,茶.糖.木材是艋舺地區的主要產業
而下崁(今大理街附近)自清朝中葉
私人糖廍就極為盛行
糖廍文化園區一共保留A、B、C三個倉庫
A倉所展示的主題為「糖倉開門」
介紹糖業歷史文化及珍貴文件、器具
B倉為糖廍藝文倉庫,是個開放式的表演區
C倉由明華園使用
除了推廣戲曲也有展出歌仔戲的戲服與相關表演道具
A倉庫最保留原有建築風貌,可見到紅磚.扶壁
屋頂的木行架也被保留下來,散發淡淡檜木香
A倉庫規劃「糖倉開門」糖業文化特展
介紹台北糖廠的歷史及城西產業發展軌跡
目前也只有A倉庫開放民眾参觀
2005年第六屆「艋舺甘蔗祭」
自2000年起
糖廍文化園區每年皆舉辦「艋舺甘蔗祭」文化季
有點燃甘蔗祭壇聖火.甘蔗舞表演.「糖詩」朗誦
以及削甘蔗比賽和甘蔗大胃王比賽等活動
希望今年甘蔗祭,我有機會参與盛會
超過百年的萬華糖廍文化園區
保存了台灣最北端的製糖遺跡
當時以牛隻拖動石造磨礅,榨蔗成汁
並以蔗葉生火煮成焦糖
這也是本地被稱作糖廍的由來
傳統製糖業從蔗糖運送到糖廍拉石磨煉糖
一直仰賴牛隻
即使日據時期,糖業步入機械化
蔗田裡仍處處可見牛隻辛苦勞動的身影
牛隻拖動的石造磨礅
不知您吃過幾種糖
有些或許下市了
這些展示的商品,要有一點年紀的人才認識
社區居民與藝術家,以製糖流程為主軸
從黏土模型的勞作到完成動畫創作
每件作品栩栩如生,讓人讚嘆
尤其牛隻辛苦的表情,看了很感動
可惜這樣的景象,如今已成回憶
請試著用台語念念看
懂得意思嗎
答案就在下面
吃甘蔗也變得很有學問
出口的地方,有大小朋友都可以玩的拓印區
拓印的圖騰,當然跟糖廍歷史故事有關
這輛放在戶外區運送甘蔗專用的五分車,最吸引人了
尤其對小朋友
不過僅能遠觀,不能登上車體
五分車名稱的由來
乃是因為甘蔗專用鐵道的軌距寬僅76.2公分
為國際標準鐵軌的一半,所以叫做五分車
車身雖小,卻多了點土味與親和力
甘蔗模特兒群像
介紹甘蔗品種及型態特性
分製糖用和食用甘蔗
種類有紅甘蔗.黃金甘蔗.糖廍白甘蔗
1997年台糖原欲將倉庫與月台拆除
將土地租予西園醫院興建老人安養院
遭到附近居民反對
2003年9月23日
2008年由台北市文化局進行建築修復與展示設置
並於2011年9月25日
以「糖廍文化園區」名稱正式開幕
並設置公園與地下停車場
其實入口蠻多的,是屬於一個開放式空間
但位在巷弄裡對不熟悉這裡的地理環境倒是很難找
我在附近來來回回找了好些時間
※如有興趣前往可先電話詢問以免浪費時間
【糖廍文化園區】免費參觀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大理街132之10號
電話:02-2302-2335
開放時間:星期二~星期日10:00-17:00(星期一公休)
如團體有導覽需求請先電洽:
022720-8889分機3523以協助安排導覽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