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座小木屋是原民物產區
呈現原住民16族群,原鄉傳統農食文化.狩獵文化
飲食文化.樂舞文化.民族植物.特色產品等
原住民有16族群,我只拍了兩張代表性
原以為這幾個木桶是用來搗米
結果老闆娘告訴我,是他們族群用來蒸米的
讓我大吃一驚,真不懂他們的飲食文化
特地請老闆娘翻內部讓我拍照
顧著跟她聊天,竟然忘記她是那一族
實在糊塗
入口意象─循環‧永續回到「原點」
小米作為原住民族農業意象
莫比烏斯環代表循環與永續
竹平台是我們所生長的這片土地
小米根系表達人與土地密不可分的關係
頭頂重物人像呈現豐收的喜悅
(取自官網)
頭頂重物下方的圓形
民眾可以在這裡一起合照
前面還種有一大片小米
跟幾座小木屋,搭在一起
很有部落民族味道
小米區是主辦單位特地打造的小米精神
關於「小米精神」
小米被證實是原住民族「最古老的穀物」,
著小米而發展出的相關禁忌與文化,
也成為了部落建構部落社會的重要元素。
人們因為小米,獲得了充足的能量來源,也擁有了虔誠的信仰,
更因為小米耕作的方式,建立了人與人之間互助分享的精神,
這些由小米為起點而發展的一切,構成了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精神,
並且隨著時間傳承了一代又一代
(取自官網)
看到小小兵,好開心
這部電影看了好幾次,每次都笑到肚子疼
利用回收的冷媒桶.滅火器.鐵桶等
漆上五顏六色
打造了一系列的小小兵
小巧萌樣,讓遊客看農博很有趣味
坐上時光機,來到米的集會所
這些古早的生活用具
不知你認識了幾樣
一大袋的米,就是用這種磅秤
以前菜販都是用這種小磅秤
現在已經被電子磅取代了
古早木製大算盤
現在看這種算盤,只能在電視劇上
排列成串的算珠,打起來聲音相當清脆
光聽聲音,就知道你珠算程度了
教大家如何挑選好米
每天米的DIY體驗活動
一捲捲的稻草捲,像是捲心酥般散落在這一區
供遊客拍照
有堆疊像字塔般,也有熊熊玩偶,各異其趣
米的集會所後面有一區,展示古早與現代農具
風穀機
利用風,將壞米與好米分開
脫穀機
旋轉時,將稻穀與稻桿分離
石臼用來磨米
不過這不是我們平常看到磨湯圓的石臼
裡面是石頭,但磨時沒有水,只磨成更小的穀粒
這些古早工具,民眾都可以親自體驗
不必害怕,旁邊有志工教導你如何使用
噴灑農藥的無人機
拜科技之賜,農人不必擔心噴灑農藥時
自己的安危問題
現代農具 插秧機 耕耘機 收割機
地景創作 稻禾之母
敬請待續......